我们仨,我的家

期次:第174期    作者:2015级俄语专业1班 卓文慧   查看:101




  第一次听到“杨绛先生”,还是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妈妈提起的。
  当我在微博看到“我一个人,怀念我们仨”这句话时,我确定自己被这个魅力老人所吸引!也是从那时起,我决定要读一读杨先生的这本书。或许是因为从小父母对我的家庭教育过于深厚有关,“家”的概念在我心中颇为重要。我想,这也是让我对 《我们仨》 这本书深有感触的重要原因。
  “他已骨瘦如柴,我也老态龙钟。他没有力量说话,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……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,让我一程一程送,尽量多聚聚,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。我这愿意。送一程,说一声再见,又能见到一面。离别拉得长,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?我算不清,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,愈怕从此不见。”这段话我在纸上抄写过无数次,每一次写都会伴随着流不完的眼泪。我确定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,并不害怕寂寞,也不恐惧黑暗。可是我终究还是为这句话心碎不已。因为这段话好像就在写我的爸爸、妈妈。
  我的爸爸和妈妈,都是普通人。他们相亲相爱,组建家庭,一路同行。在我的印象中,他们的爱情观是我所崇拜的。因为他们曾有一个约定,那就是双方彼此承诺,逝世以后谁都不要留下骨灰和墓碑,要将彼此的骨灰撒进黄河。不麻烦后人为此祭奠,更期待人生来世在黄河重遇。他们认为,这辈子太短,下辈子还要相见。
  “我们这个家,很朴素,我们仨个人,很单纯。我们与世无求,与人无争,只求相聚在一起,相守在一起,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。碰到困难,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,困难就不复困难;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,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,都能变得甜润。我们稍有一点快乐,也会变得非常快乐。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。”在杨绛先生的回忆中,没有过不去的坎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这种乐天和自信是极为珍贵的。
  “不要紧”是给钟书的定心丸。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,家务繁重也没能影响杨绛先生喜好读书和工作。正因为如此,也唯有杨绛先生能将女人的人生演绎得如此精彩。
  拉斯金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和演说家。他把美好的女性比做“王后花园里的百合”。真正的妻子,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,家便围绕着她出现在什么地方。她头顶上也许只有高悬的星星,她脚下也许只有寒夜草丛中的萤火虫的亮光。然而,她在哪儿,家便在哪儿。
  我的母亲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,有着他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。但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知性女人。这一点也决定了她是一个好女儿,一个好妻子,一个好妈妈。
  我是妈妈的第三个孩子。在我之前的两个,都因为当时的一些原因被无辜地打掉了。妈妈常说,我是与她最有缘的一个孩子。听她讲,当时家境并不富裕,为了攒钱买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,她连五毛钱的早点都不舍得吃。多年以后,回想这段难忘经历,她没有感叹当时的可怜,而是庆幸自己的选择和坚定。
  爸爸曾因贫困想轻生。好像是在我四五岁的年纪,有一天,爸爸骑车驮着我,对面驶过一辆公交车。爸爸想都没想,就骑着车冲过去了。我当时怕极了,在后面紧紧地抱着他并大喊“爸爸,有车!”那一刹那,爸爸好似从梦中惊醒,猛拉手刹才躲过一劫。车停下来之后,爸爸抱着我痛哭。那时的我不懂爸爸为什么哭,只是紧紧的抱住爸爸,用小手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没事,我永远陪着爸爸”。这件事我一直埋在心里,没跟妈妈讲过。也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渐渐明白,“家”这个字需要我们仨个永远在一起,少一个人都不足以称为家。
  “家在哪儿里,我不知道,我还在寻觅归途。”杨绛先生的丈夫和女儿的逝去,让本来完整的家变得残缺。生活的陪伴,精神的支柱,慢慢地淡出自己的生命。人本该追寻“根”。
  我曾经也有失去亲人的悲痛。十年前,奶奶的去世让无比坚毅的爷爷天天以泪洗面。一次,在帮助爷爷收拾家务的过程中,我无意中发现,爷爷竟给奶奶写了十年的信,几乎每天写一封。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其中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昨天我梦到你了,梦到你让我给你做饭吃。还是像原来一样,我做饭,你在旁边看我,陪着我……老伴儿,你走了这么长时间,你在那边还好吗?也不知道你怎么样,是不是瘦了?你答应过我,要在老家的那个老房子等我!”这么多年过去了,爷爷还是会时不时地整理奶奶的衣服。一遍一遍地看,一遍一遍地抚摸……记忆无法抹去。爱过的人,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  你看,通过我的讲述,你就不难理解,我为什么对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如此钟爱。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,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,我的经历,都与书中表达的情感存有共鸣。我们仨,相伴随行,路途漫漫,从今以后,再无生别。
  望我们仨,永好!